职业生涯的焦虑
以前读书时,有次在上海广达电脑做流水线寒假工
某下产线检查产品的工程师跟我聊天说,十年就可以考虑换一个事业了。我当时觉得有点惊讶。
现在姑且认为她说的是同一领域的变换吧?
事实上很难,按照她的说法,40岁到50岁还能做什么?
50岁到60岁还能做什么?
我有意转嵌入式,然后我又回到了这个问题,花两万的金钱培训和一年的时间成本
这个能做多久?
倒不如做律师?
年轻的时候,一切都是靠着别人的,但那时候却喜欢喊着独立的口号;
年纪大了恨不得能有人帮自己一把;
但归根结底,成年人之间还是需要合作,没有无缘由的帮一把;
只是做生存来说,也许难度不是那么大,换言之,做保安,做力气活,也许能凑合到60岁;
诶。
要有安稳的生活,那就很不容易,所以人们依靠组织或者家族;
就是进入政府编制或者生育很多子女,养儿防老;
我怀疑非政府体系的受雇阶层就谈不上职业寿命一说,律师这个职业本质都是个体户;
本质上我们都是靠老板,靠私人老板,即使BAT,他也是私人老板;
也是要裁员;
所以说人到中年,创业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;
是因为找不到工作;
我现在知道的50岁还能得到体面工作应聘条件的普通人;
就是读名校博士的;
或者那些在50岁之前已经干出一番成绩的,退了就能被相关领域返聘;
我小时候想成为知名作家;
出畅销书几本,挣个几千万够我优哉游哉一辈子了;
现实情况却是很吃力的走工人阶级这种人生范式;
20岁到30岁的这十年我都在寻找自己的天赋在哪里;
想在天份上发力成为很厉害的人,与普通人隔绝开来;
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获,知道自己只是个稍微有学习能力的人,但这个能力最佳的变现是高考;
已经被十几岁时的我虚掷。文学天赋也许有一点?但我现在的阅历,感觉这种对文字和情绪的把握,遣词造句的水准在知乎上的用户,文科生群体中其实没什么特别的;
写的再好,最多是被某个人说了一句您的文笔真好之类的;还是要受穷饿肚子,我并不是那种能忍受贫瘠物质生活的人;
年轻时借网贷消费,后来文科专业转码,却从来没去按年少时的想法写作,都是因为我想花钱住好的吃好的用好的,这就需要我把人生献祭来得到这些,准确的说是钱。
以前总羡慕富裕家庭子女,可以一边受用优渥的生活,一边做一些没什么收入的事情,搞文艺创作旅行;
既然选择了这种没有什么个人属性的受雇工作,现在就又为职业寿命苦闷,担心35岁以后找不到老板雇佣我,而再次面临贫瘠的匮乏的,不舒适的物质生活中;
我是谁?
我把自己弄丢?还是说,就像一艘船,本就没有真实世界的方向,谈什么弄丢方向呢?
评论已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