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灰的钢琴
说钢琴不太严谨,其实是雅马哈的电子琴,六年前在京东用京东白条花了四五千买的,实际上也没弹过几次。
虽然买了已经六年,但合起来在我身边还不满一年吧,刚买的时候,年底搬家,从北京搬到上海,好像就是那时候,钢琴寄回老家了。
然后不久前也就是10月国庆节假期前,我送母亲回家,然后回北京的时候,托运顺丰寄到现在租住的房间。好吧,本来我想说回老家,但坦率来说,我没有家,在河南南部那个村子里有些破败的院子,就是我的家。我是农村人,在城市谋生,尽管我少年时代不是这么预期的,很遗憾,我没过成自己想要的大人的样子。而且很大的可能,若干年后还得回去,我不能确切这些。
租房子在城市打工或者单纯是无业在城市呆着的这些年,我搬过很多次家,大部分是我打包好交给物流托运,如果是同城搬的话,就是搬家公司那种小面包车拉着我,和我的物品搬到新的住处;
因为现在有想法,习惯性打开语雀、或者有道云笔记、印象笔记记录,不太在SNS上公开出来,以至于现在公开写还是需要一点心理建设的。
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,自己在电子笔记中记录想法是比较轻松,遣词造句和表达内容都没有约束。不过有时候有种微妙的区别,就是当预期是公开写出来的时候,会有“作家之魂”附体的那种仪式感。青春期的时候总幻想能成为畅销书作家的。
这么说似乎也没什么道理可言,但这么说却比较能表达我的感受。
我最初接触钢琴,是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接触团契,在青年团契里跟一位女生学的,或者说她教我,只是为了让我喊她师父,她是福建人,早早就去三藩市了。在团契都是弹简单的那种赞美诗曲子。其实以前我花钱上过吉他培训班,不过没学成。但有同期同学学成了,然后他后来回老家搞了个吉他培训学校。
有时我会想到我的两个初中同学,他们高考的时候,分别选了艺考,一个学了音乐吧,一个学画画。我没见过后者的绘画作品,但我见过前者弹钢琴,对于他们现在来说,弹钢琴和画画都是很遥远的事情了。
若干年以后,我回村了,写代码对于我来说也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吧。
一技相对容易,之长却很难。
有时候我在想老是说学好数理化什么的,难道真正的并非是学好数理化吗?而是通过学好数理化,得到文凭,拥有一个稳定的职位,比如大学的教授、研究员,中学的老师,央企,国企的工程师之类的。
学好数理化对应的只是技艺,科学,学科学并不会让无产者改变自己的生活,通过学习科学掌握技能被安排到生产关系体系的稳定职位中去,才保证了生存的下限。
否则可以说,掌握数理化和科学知识,也只是一种附属物,并非是那种坚固的东西。就是真实的人类社会中那种坚固的东西,比如血缘、婚姻关系、权力,生产资料和金钱等。
以上也许我只是胡说八道。
高大,宏伟,美丽的建筑能使人变得崇高,要说我比较羡慕什么,大概是羡慕那些在名校读过书的人吧。尤其是年轻的时候。我只是曾经参观过,跟普通学校对比,那真的是感觉,什么叫平凡?什么叫不平凡?有种相形见绌的感觉,我比较肤浅,算是那种追逐虚荣的人,因此这种差别更加触动我的心。
就一份拥有稳定周末双休的工作而言,周三下班之后,对我来说是一个分界线,周三下班,就要周五了,所以,一周情绪的次高点就是周三晚上,最高点是周五,最低点是周末晚上。
打工上班的心态特别明显,我因为年轻的时候学习和挥霍,欠了很多钱,现在的日子过得其实有些轻飘飘的,有时候走在路上,我在想为什么还是很珍惜生命?处于一种习惯性之中,当然心里隐隐约约觉得,最直接的动力是上班挣工资,想要还债务,起码银行的债务要还,并不是什么房贷,只是信用卡债务。有时候很想躺平啊,债务还完了,起码是有选择躺平这个选项。
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可躺的,也许会辞职,穷游一年半载也说不定。好奇怪啊,我20几岁的时候按说已经借债晃荡过了。为什么感觉跟没晃荡过一样呢?
因为那时候不够放松,因为很多事没经历,加上又是借钱,不具备自己挣钱的能力,因此心是紧绷着的。要让我自己说,主要是年轻的时候很担心自己没办法工作挣钱生存(我那时候只能在工厂打个假期工整点苦力挣个三五千),现在这个经历算是彻底体验过了。也付出很大的代价,能想到的就是健康,当然最大的成本就是青春。
人是活在社会之中的,我觉得能稳定的生活其实也蛮不容易的,就我看到的农村同龄人来说,可能就两种基础方式能比较维持稳定的状态。当然不限于叠加其他条件。
第一是跟伴侣结婚生子(上没有上过大学都适用)。
第二就是找到稳定的工作,其实就是泛体制内。
这两条我都没有,所以我的生活是轻飘飘的流浪着,当然也会害怕,譬如前面说的债务还完了可能晃荡个一年半载或者三五个月(取决于实际的情况),但晃荡完了,总不至于自我了结吧。
应该还是想活下去的,那时候路就难走了啊。
所以就不太想那种事情,其一是觉得不愉快,会导致内心低落,其二是觉得眼前还有紧要的,起码这种比较粘人的信用卡债务,还是要尽快还完,因为我不能保证我的工作,有稳定收入,尽快在我35岁失去私营市场职业竞争力之前让自己不负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
写了快两千字了。
我想说在城市生活,尤其是那种楼下就有明亮的便利店卖着快餐和关东煮,不远处就有电影院和大超市、四通发达的地铁站,还是很幸福的。
我其实住的地方一般没有,只能是工作的地方公司所在的写字楼有这些,今天下班我比之前晚了一个小时,一般晚上都是回来做点吃的,但今天去了常去的公司楼下的便利店,点了炸鸡排和关东煮,我觉得还是很幸福的,要是回家种田,可能生活就没这么便利了吧?
人们喜欢就像广告里常见的幸福景观,通常是取材自大城市,大城市生活便利,所以大城市的房价才那么昂贵吧?
评论已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