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叫野枳树?
不知有没有人疑问过这个公众号的名字,其实是花了很大的功夫,加上一点灵感乍现,得来的。
很庆幸这个没被其他人注册,我想到名字的时候还跟担心的,因为觉得名字似乎比较寻常。
我当时大概是因为某种因素陷入了一种思乡情绪,确切的说是陷入童年往事之中。
读小学时上学的土路上有一棵野生枳树,长得怎么描述呢?很像《逍遥游》里提到的那棵樗树,疙疙瘩瘩,歪歪扭扭,树虽大,却大而不能为人所用,不能成材。我小学六年,虽然天天看它,但几乎是无视它,就这样二十年后,它就突然浮现在我的头脑里了,那样的清晰,甚至枝上的刺,扎的痛感还隐隐犹现。
以前我总想成为大人物,想去世上最辉煌伟大的城市。但我做不到,我痛恨自己,痛恨父母的基因。
痛定思痛,既然基因没法更改了,只能寄希望与环境,希望环境能磨砺我,要去陌生的地方,做陌生的事情,离开熟悉的人。少年的朋友,故乡,或者其他熟悉的一切。最重要的是要远离家。
实际上也没什么用。
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环境也许能改造人,也许我能变橘为枳。可是又有什么分别呢?
橘子能吃,枳却能入药。
基因定了之后,环境的改变所能起的作用,从更高的层面审视这种变化,也许是徒劳的。
我并不是迷信的人,不过昨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话说:
一般命差的都是要离祖地。一辈子命差的人,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过祖地。东跑跑西跑跑你会发现,有些地方可以让你安心舒适,然后就在那里长期居住,久而久之就能不一辈子倒霉。而且命差一般是父母刑克你,所以要敬而远之,先天的关系都要远离,古人称为离祖成家。
离祖成家,根据过去三十年的经历,我出生所在的那个地方,确实克我克的厉害。
父亲经常打骂我,也算是一种克吧。
可是,要是按照这种分析框架其实只能是种后见之明。
比如,我在西安呆了大概六年,前三年是很旺我的,后三年没把我搞成抑郁症。那怎么来说?
总体来说,我还是愿意认为西安对我的人生有再造之恩的。尽管努力的主体是我,也应该感谢环境不是吗?
读大学前我从来不吃面条,去了西安之后,养成了热爱吃面的习惯。以至于现在觉得,我不喜欢喝酒,那是因为还没有遇见那瓶合适我的酒。
我在西安完成了三个成长:
其一是生理上的,变壮,变高(发育慢,大学期间似乎长高了三五公分估计)。
这让我在大二时跟欺负我的室友打架,变得很容易,没想到体格优势这么有帮助。
其二是拿到本科文凭,这个用处就不言自明了。
其三,我是在西安真正掌握软件开发手艺的,算是有了一技之长。
总之,也许不存在哪个地方克一个人。时也,运也。世事多变,不能一概而论。要是科学性分析,那就根据个人条件选择城市。我做程序员,除了北上深,别的地方自然不会考虑的。
只有北京有暖气,四季分明。所以我就一直待在北京了。
同样是一篇核酸排队时的文章,手机所写。今天比昨天多排了半个小时。
造孽啊。
评论已关闭